18岁拜师学艺,两年后出师。24年时间,来自横山县的熊竹英从乡村庙会到国际舞台,他将陕北说书推向世界,有人说他很幸运,但事实上,这二十几年的风雨历程,只有他自己最清楚。(雷艳阳 邢育源) 拜师两年 干农活之余学说书 初中毕业那年,熊竹英18岁,个子小,胆子小,但喜欢陕北说书,把张俊功视为偶像。 毕业回家不到一个月,家人就让熊竹英在种地和说书之间做出选择,他选择后者。然而拜师的300元,在那个年代,对于熊家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但家人还是东拼西凑,让他顺利拜师。
“直到现在我都清楚地记得,我骑着自行车,来到师傅家。”熊竹英说,“那时候,我未想到我会坚持这么久,也未想到我会从乡村庙会走上国际大舞台。” 那个年代的拜师学艺,其实大部分时间是在干农活,只有晚饭后,自己练习所学,又或者早晨边干农活边和师兄弟们对词练习。 两年时间,和师傅一起同台演出的机会并不多,但无论是夏天庙会演出,还是冬天说家户书,熊竹英都很珍惜这些机会。 谢师之后 是无尽的迷茫 2年之后,熊竹英出师,开始了他一个人的说书生涯,也进入了他人生的迷茫期。 起初,找他来“写书”的人,不是亲朋好友,就是邻里乡亲。大家想着,找谁都一样,还不如把机会给熟知的人。于是,以熊竹英老家为原点,他的说书范围以周围村庄为半径,开始画圆。
说书和说相声一样,除了单口,更多的是两人合作。一个作为主说,主要是动嘴,另一个作为配说,主要负责打三弦和甩书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熊竹英都和师兄一起说书,无论一天几场,无论一天收入多少,他只能拿到属于他的6块钱。 之后,熊竹英曾被师傅返聘,每天3块钱,但他却非常乐意。 “出师之后,自己才知道自己不足,被师傅返聘,工钱虽然不多,但正好可以偷师,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不再迷茫。”熊竹英说。 在和师兄说书的日子里,发生了一件让熊竹英至今难忘的事情。那是一个冬天,师兄俩在子长一庄子说家户书,说完已是下午。这庄子的人极为热情,将这师兄俩推荐给了隔壁的庄子的一家人。等到了这家人家中,已近晚上,家中女主人就烧火为这师兄俩做饭,此时,男主人突然回家,在得知他们身份后,反应特别冷淡,且没有要听家书的意思。这兄弟俩啥也没说,转身就走。
出门之后,则是无尽的寒冷和饥饿,无奈的师兄俩,朝着远处的灯光走去。灯下,是刚吃完饭的煤矿工人,在听完他两的遭遇后,赶紧做饭给师兄俩吃。为了感谢这群人,师兄俩给他们说了一段书,本是免费,工人们却说,都是苦命人,都不容易,硬是把钱塞给师兄俩。 这本是常事,也是小事,但每每提起,都让熊竹英无限感动。、 从乡村庙会到国际大舞台 如果说,之前所有的经历,都是熊竹英事业的助攻,那么,2007年,则是他事业的最大转折年。 这一年,熊竹英有幸参加陕西省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并从116个人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最后荣获“十佳艺人”。与熊竹英共同获奖的还有他的师父和师兄,还有他偶像张俊功的徒弟,这让他非常自豪。
“奖项是其次,能有幸认识更多的说书艺人,共同切磋功艺,这是最大的奖励。”熊竹英说。 此后,熊竹英代表西安烟草公司演出,夺得头筹;参加榆林春晚,台下掌声一片;以团体身份参加CCTV15频道的演出,并于2009年,加入横山县文化馆;2016年,代表陕北说书艺人,和宋小宝合作,在CCTV3中演出。 2016年,在安塞申请“曲艺之乡”的比赛中,熊竹英获二等奖。对于他来说,这只是一次比赛,但事实上,比赛只是中国文联暗中选人出国演出的一个机会。熊竹英歪打正着被选中,代表陕北说书艺人走出国门,在巴黎的舞台上,用他二十多年所学,将陕北说书推向了世界。
“创新”是陕北说书的生命 现年42岁的熊竹英,已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横山县曲艺家协会秘书长,二十多年的学习与实践,让他更加明白,陕北说书,无论是词、曲,还有乐器,都源于传统。如果说,传统是树根和树干,那么,要想让树枝繁叶茂,创新才是根本。
为此,他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并不断添加新元素和新的表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