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第一届国学教育论坛在北京丰台青少年剧场拉开了帷幕。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莫言也来到了现场,与众多中小学生亲密互动。
在聆听小同学提问的莫言 正所谓“童言无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天马行空,就连莫言也有些“招架不住”。文艺星青年在这里为您整理了一些同学的提问、以及莫言给出的答案。看看孩子们到底问了什么,能让文学大师都难以作答。
孙悟空大闹天宫时打赢天兵天将, 为什么下界取经却打败不了妖怪? 问题一经提出,现场观众马上给予了这位小同学热烈的掌声。论坛主持人敬一丹表示这问题比成年记者提的要有意思,莫言也直呼:“这是我五年来所接受采访当中碰到的最难回答的问题。” 难归难,但莫言还是根据他小时候阅读的《西游记》连环画、以及成年之后阅读的《西游记》原著的经验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都是作家吴承恩的安排,必须让孙悟空在取经路上受够八十一难才能修得正果。但是否是孙悟空的‘本意’,我也说不好。” 莫言也指出,少年儿童在看《西游记》的时候可能只是在看热闹,长大之后再看就可以读出更多的东西——吴承恩之所以这样安排,就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冒险的故事,而是包含着很复杂的思想内涵。莫言还和小同学约定,自己会回去再读一遍,将来看看能不能给他一个更信服的回答。
《红高粱家族》/浙江文艺出版社 老师说写文章要有真情实感,那为什么小说都是编出来的? 这或许是许多中小学生在进行写作训练的时候都会遇到的问题——老师要求写自己的身边事,要有“真情实感”,但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渐渐发现,许多文学作品都是虚构的,那么虚构的文章怎么才能有真情实感呢? “在编出来的故事里面,照样可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莫言表示这二者其实并不冲突,并拿自己的作品举例,“我的作品大部分情节都是虚构的,虚构的故事情节和抒发真情实感并不矛盾。” 莫言也提到了自己上学时候的事情,他小时候在写生产队真人真事时,老师却说“不要用真名、也不要被事迹所局限”,让童年时期的莫言知道了写作文和写日记是不一样的。主持人敬一丹顺着话题继续提问道:“如果语文老师的要求,和您刚才说的有差异,该怎么办呢?”莫言闻言不假思索回复说“那还是听老师的”,令全场观众忍俊不禁。 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可以写作了,作家的地位会不会受到威胁? 此前打败“棋王”柯洁因此家喻户晓的“阿尔法狗(AlphaGo)”让人工智能在2017年狠狠地火了一把。有同学提到,现在甚至写作都能用人工智能来完成,那作家该何去何从? 莫言也对这一现象感到担忧,“如果机器人写的小说比我写的小说还要精彩,那我就没饭吃了。”莫言拿他所了解到的一款能够按照格律音调来写唐诗宋词的软件举例,确实能写,但这些“作品”是没有任何思想感情可言的。 “当然假如有一天机器人发展到了能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创作出来的东西能和人类的一样具有情感和个性的话,那就另当别论了。”莫言说,“我希望这种情况永远不会发生。 网络文学愈加火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是否该限制? 如今,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行文特征,许多青少年也是网络文学的受众。有同学就此向莫言请教,追求虚构的网络文学中的“想象力”是否该受到限制? 作为网络文学大学的荣誉校长,莫言对于这个问题还是相当有发言权的。莫言认为,网络文学与严肃文学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二者都要遵循文学的基本要求——要写故事、写细节、锤炼语言、打动读者等等。但必须承认,由于网络文学的创作方法和发表方式的独特性,网络文学确实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莫言指出,网络文学虽然仍然有语言粗糙、人物塑造不够到位等缺点,但其为了吸引读者而在情节上下的功夫则构成了它的可读性,因此并不是缺点:“我们希望网络文学能在语言上再下功夫,但其丰富的想象力不应该受到限制——没有想象力就没有文学,想象力永远是文学的翅膀。”
《朝花夕拾》/人民文学出版社 阅读了许多经典文学作品后,该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读过《论语》,也读过《水浒传》,还读过《朝花夕拾》,但还是感受不到这些著作对于自己的影响。一位初中生向莫言提出了自己的疑惑,怎么才能把阅读过的这些作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呢? 莫言回答,如果读了像《朝花夕拾》这种充满鲁迅童年回忆的散文集,如果自己也有动笔的欲望的话,不妨自己也进行写作。“可以把自己提前想象成一个长大的人,回忆自己的童年时期,记录下自己在某个暑假回到故乡的小事,把它当做写作的材料。”莫言建议道。
莫言长篇小说集/浙江文艺出版社 如何确定自己的写作方向,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听到这个问题,莫言感慨道,自己在十二三岁的时候,正值“文革”开始,只能辍学在家放牛放羊,所以非常羡慕能上学的同龄人,非常希望自己也有学习的机会。当时通过阅读有限的文学作品,莫言也有了自己的梦想:“希望自己以后也能通过写作改变自己的命运。” 莫言说:“自己出版了第一本书后,就想出版第二本书,对于文学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完美性的追求成为了我最大的动力。”但莫言也坦言,如果能和现在的学生一样按部就班地成长学习的话,他并不愿意像现在这样成为作家。 对于国学经典,该“精读”还是“泛读”? 如今,国学经典已经成为了学校老师和学生都热爱阅读的对象之一,但面对卷帙浩繁的经典丛书,该是什么都涉猎一些的“泛读”、还是选择其一仔细理解的“精读”呢? 莫言的选择是“泛读”,他认为“精读”的意义并没有那么大。莫言提到,现在有些国学经典,我们要提倡和发扬的是其精神,而不是里面的内容,因为有一些东西和当下时代是不契合的。“我们应该将其作为文化的了解,而不是作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准则。” 在现场,莫言拿《二十四孝》举例,表示“孝道”是没错的,但如果精读下去就会发现,里面的一些内容,比如“恣蚊饱血”等已经完全不适用。“经典的诵读更多地是文化上的意义,让大家知道这些国学经典是现代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四大名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孩子课业太重,考试不涉及的经典还读不读? 在最后,论坛主持人敬一丹说出了许多家长的心声:当今孩子们的学习任务这么繁重,一些文学经典考试又不会考,那该用多少时间来阅读呢? “这真是一个难题,一个每个家长都在痛苦抉择的难题。”莫言感叹道,学校的课业繁忙、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特长班”,而一天只有二十四个小时,肯定不够用。“我想只能根据孩子自己的情况,如果孩子有文学方面的特长,那课余时间可以让他多读一些文学方面的读物。”莫言总结道,“根据孩子自己的长项来填充孩子的业余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