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角色是什么?这似乎早有定论:厨师、为人作嫁衣者、新闻把关人等等。然而,在新的舆论环境、竞争环境下,这种定位早已不适应报业的发展。现代报业,编辑的角色必须发生重大变化,编辑必须走出幕后、走向台前,掌握新闻策划的主动权。全新的编辑理念正在重塑一个全新的编辑角色。这种新模式以编辑策划为核心,以编辑角色重塑和编辑流程再造为基础,以强力释放编辑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闻品质为目的。
编辑角色重塑
角色变化之一:从“专职厨师”到“兼职采购员”
理念支撑:等米下锅不如找米下锅
传统上,编辑被比作“厨师”,优秀的编辑被誉为“大厨”。这种比喻到现在也不过时,但沉迷在“专职厨师”角色中的编辑,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了。现代编辑必须走出厨房,参与到采购环节,不时到菜市场转一圈,必要时甚至需要亲自买菜。
编辑必须参与到采访环节,甚至提前到采访之前,及时发现新闻线索,研究重大选题,组织重大报道,调集精兵强将,全程监控并随时调整记者的采访行为,同时协调优势版面,直至将新闻策划落实到版面上。
这样,编辑和记者共同碰撞,集中智慧通力合作,报道就会沿着理想的思路进行。同时,记者会因此减少很多无效劳动,编辑也会降低很多后期制作的成本。
角色变化之二:从“沙里淘金者”到“金饰设计师”
理念支撑:不光要发现金子,还要让金子增值
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是编辑的基本功。但编辑仅仅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他必须还要有能力把这个信息增值做大,把“小芝麻”变成“大西瓜”。换句话说,编辑不仅要从细沙中筛选出金子,还必须把金子设计、加工成精美昂贵的饰品。
齐鲁晚报2007年11月推出的“零钱困局”大型系列报道,就是编辑从记者一篇不起眼的400字小稿“发展壮大”起来的。这篇稿子说的是济南一家公司收到公交公司32万元硬币货款,遭到多家银行拒存的事。编辑发现后如获至宝,决定把这块“金子”做大,因为他认为这条看上去不大却很有趣的新闻,背后还有更深层的问题可以发掘。于是编辑立即叫来记者一起研究稿件,决定重新补充采访,调整报道角度。当晚稿件上版后,编辑又与记者研究次日的采访方向及重点,并调动其他记者参与报道。稿件见报后,读者反响异常强烈。编辑趁热打铁,连续策划刊发了《超市营业员上班带零钱》、《市场上有批“职业换零人”》、《银行存零钱一肚子苦水》、《公交开通换零热线》等稿件,最后还配发了题为《把“零钱困局”的死结解开》的评论。至此,“零钱困局”系列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由于编辑的强力参与和策划,一个小小的线索,一篇400字的小稿,最后发展壮大成了持续5天、发稿共计20余篇的重量级系列报道,真是“芝麻”变成了“西瓜”!这足见编辑具备强烈增值意识的重要性。
编辑角色变化之三:从“冷面判官”到“太极推手”
理念支撑:把关不能一“把”就死
把关是编辑的基本职责之一。哪个稿子能发,哪个稿子不能发,如何发、发多大,编辑权力很大。这在以前,基本不存在大的争议。现在,舆论环境变了,监管“婆婆”多了,“高压线”多了,关系更复杂了,对编辑的把关能力要求自然更高了。尤其是对敏感题材的把握,更需要仔细斟酌,编辑因此压力很大。于是,一些编辑就把“把关”简单化,拿不准的稿件一“毙”了之。这样一来,风险是没了,但伤害的是记者的积极性,损伤的是报纸的竞争力,长此以往报纸必然失去读者丢掉市场。这类编辑常常被记者讽为“冷面判官”。
新的市场环境和舆论环境,要求编辑提高把关的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性。“刚性把关”的传统模式必须淘汰,“柔性把关”的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必须掌握。稿子这样写不能报,咱换个角度可以吧?出租车被劫不能见报,咱报“的哥”勇斗歹徒可以吧?再不行配个言论“引导引导”可以吧?几篇批评报道不能发在同一个版面上,咱分散发可以吧?总之,这种“反面文章正面做”的方法还有很多,虽然谈不上把关的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至少可以称之为“技巧”。
要真正达到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性把关,编辑必须储备足够的新闻背景,具备足够的政治政策把握能力。许多领域其实并非雷区,许多敏感问题也并非绝对不能触及,关键是要有足够的政策水平,要对稿件进行科学分析,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编辑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太极推手”,敢碰硬,会碰硬,不仅能巧妙化解各种风险,还能绵里藏针,保证报道的效果。
编辑角色变化之四:从生产者到经营者
理念支撑:把自己当成一个企业家,而不是车间工人
找几条稿,组一个版,不是件难事。但要长期办好一个版面一个栏目,却不是件容易的事。编辑应该具备强烈的经营意识,使自己的版面、栏目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有一个明确的经营目标,有一个可操作的实施办法。
齐鲁晚报2007年推出的《追事》栏目,就是一个编辑全力经营打造的品牌。《追事》栏目推出之初,就确定了“追寻新闻尽头”的新闻理念,由专门的编辑负责经营,制定了“主打事件新闻,反映社会主流诉求”的策划、选稿标准。确定栏目近期目标为:用半年的时间在报社内部形成良好导向,在社会上营造较高的关注度,拿集团新闻评奖一等奖。远期目标为:用一年多的时间打出品牌影响力,获山东新闻奖一等奖。
《追事》推出近一年来,编辑做了大量的策划工作,刊发了大量有影响的报道,如“勇义的哥”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刘彦友,上了央视《实话实说》;“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报道的主人公入选央视“感动中国”人物。目前,第一个目标已经实现,第二个目标正在接近。《追事》栏目的成功运作,是编辑精心经营的结果。编辑把栏目当成自己的企业,不断想点子,搞策划,打影响;把栏目当成自己的孩子,呵护备至,严格选题,精心策划,决不让一个不适合栏目定位的稿件上版。
编辑角色变化五:从只做嫁衣者,到品牌带动者
理念支撑:名编辑也是品牌,包装编辑就是包装报纸
老报人把“为他人作嫁衣裳”看成编辑的美德,这个观点到现在也没过时,但“只为他人做嫁衣裳”已经不适应报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报纸开始意识到名编辑是报纸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名编辑具有强烈的品牌带动效应,名编辑作为新闻策划的“发动机”,可以激发记者的新闻冲动,带动新闻栏目的成功运营,推动新闻品质的持续提升。
许多报纸已经制定名编辑培养计划,以品牌编辑带动新闻策划,提升新闻品质。一些报纸开设了以编辑名字或以编辑名字谐音命名的评论或新闻栏目;一些报纸的新闻栏目在栏头上直接打上了“策划人或主持人某某编辑”的字样,甚至把编辑的肖像漫画或头像放在了栏头上;一些报纸还出资为名编辑出书,让编辑签名售书。这一切的目的是要打出编辑的名气,强化报纸的品牌,提升报纸的影响力。
编辑角色变化六:从“报纸新闻编制者”到“多媒体主持人”
理念支撑:多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多面手
数字化时代,传统媒体开始数字化转型和跨媒体发展。许多报纸开始探索与新兴媒体的互动与融合,产生了报网互动、手机报、数字报等新型传播方式与载体。适应这种转型,一些报纸甚至成立了专门的“数字新闻部”。在这个多媒体不断融合、传播手段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报纸编辑扮演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多媒体主持人。他不仅要主持报纸的新闻策划、编辑工作,还要主持网络等新媒体的选题策划和访谈工作。报纸编辑只有适应了这种角色转型,才能实现数字化生存。
早在2005年1月,江西日报就开始与大江网合作,推出全国第一个报网互动视频栏目——《江报直播室》。栏目由报纸编辑担任主持人,采用新闻话题访谈、网上适时直播、报纸刊发主要内容的形式,使报纸的受众范围和刊发内容从报纸向网络扩展、延伸。在2008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南方都市报和中国青年报等纸媒大量使用了这种操作模式。在这种操作模式中,报纸编辑就扮演了“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可以预见,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报道大战中,会有越来越多的报纸编辑向“多媒体主持人”的角色转型。
编辑流程再造
编辑流程的再造在整个报纸流程变革中处于核心地位,编辑流程的科学再造会释放出巨大的编辑生产力。编辑流程再造的核心是编辑策划、位置前移,实行编辑人制和项目负责制。编辑工作前置,以编辑为主导,彻底将编辑转化成新闻策划的策动者、组织者、实施者。编辑大流程再造包括几个子流程的再造,几个子流程的完美配合与互补,最终构成了大流程的顺畅实施。
子流程改造之一:编辑后期干预,迅速转向
编辑拿到稿件后,发现稿件还可以有较大突破,立即联系记者,就充实稿件内容、补充采访等做深入交流,甚至打破原来的思路,重新做出原创策划,并最终落实到版面上。
2007年4月19日晚,记者交来的一篇稿子,经过编辑的重新策划、记者的补充采访,最终在各报中独树一帜。稿子说的是4月20日是中国银行业协会叫停各会员银行收取跨行查询费用的“大限”。在“大限”到来之前,除了交行,其他收费银行均按兵不动。因为第二天见报就是20日,稿件如果就这么发出来,读者依然不知道银行是否已经停收跨行查询费。于是编辑立即叫来记者,安排在20日零时后,在自动取款机上进行跨行查询确认各银行是否已经执行新规定。结果,记者的体验结果让编辑大喜望外:7家银行已全部停收跨行查询费。于是,一篇题为《今日零时后,记者持卡在自动取款机上查询后确认——七家银行停收跨行查询费》的报道见报了。而同城其他媒体当天的见报稿依然是《各银行均按兵不动》。编辑的后期干预最终导致了独家新闻的产生。
这种流程改造,可以丰富稿件内容,甚至改变原稿走向,做出原创策划。但由于编辑介入较晚,时间仓促,短时间内记者补充采访难度较大,这就对编辑的新闻敏感、反应速度,对记者的突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子流程再造之二:编辑提前介入,过程控制
编辑参加选题会或者采前会,领到选题后,迅速与记者联系,研究如何采访。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仍不断调度记者前方情况,根据事件进展调整报道思路。记者在前方采访的同时,编辑在后方根据前方情况调度版面,准备背景材料、资料图片,制作相关表格、图表等。这样,编辑从采访初期就介入,熟悉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不断贯穿自己的编辑意图,后期制作就会从容不迫,既创造性地完成报道,又会减少无效劳动。
子流程再造之三:编辑原创策动,一竿子到底
编辑成为新闻策划的策动者、组织者、实施者,实行编辑人制度,作为项目负责人,“从一而终”。编辑从发现新闻线索、萌动策划冲动、拿出新闻方案、调动记者采访、调整采访思路、指导记者采访到落实新闻版面,都有编辑全程控制,一竿子到底。
这样的流程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必须是“大编辑”,能独立完成策划,对新闻有足够的敏感和把握能力,能随事件的进展不断调整报道思路,给记者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在这种流程下,编辑由静变动,充分发挥出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编采双方在互动中呈现整合优势。
子流程再造之四:编辑为轴,跨部门跨媒体联动
眼下多数报纸部门设置多,分工细,这种组织结构有利于解决职能交叉问题,各部门各负其责,避免扯皮现象发生。但另一方面,这种过细的分工导致各部门人手偏少,记者专司某个“口”,对其他行业缺乏了解,遇到跨行业跨地域的大型报道,一个部门难以完成任务,必须多部门合作。这时,编辑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编辑为轴,带动其他部门运转的流程由此诞生。这种流程可以打破部门界限,降低协调成本,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
齐鲁晚报2007年试行这一操作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组织了大量编辑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大型报道。如“3·15维权周”特别报道就涉及江南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下载新闻中心、要闻新闻中心、机动新闻中心、地方新闻中心、济南新闻中心、图片新闻中心等6个部门,而协调这6个部门工作的是一名编辑。这名编辑负责整个报道的方案制定、策划指挥、组织协调、版面落实等工作。整个报道历时7天,共24个版,多部门协同作战,声势大,效率高,效果好。另外,“嫦娥”飞天报道、“孟祥斌舍身救人”系列报道、“义勇的哥”系列报道、“奥运走过来国旗飘起来”系列策划也都涉及多部门,都显示了编辑的强力带动作用。
机制保证
任何新的变革都需要机制的保证,编辑工作改革自然也不例外。良好的机制是流程高效运转的润滑剂、安全带。离开了好的机制,流程中的任何环节都可能“掉链子”。
(一)实行编辑人制度,明确编辑的策划职能
所谓编辑人制度,就是以编辑为核心,策划选题,指挥记者,组织版面。重要编辑岗位要实行编辑人制度,通过严格的竞争上岗程序,把优秀编辑选拔上来。一旦编辑人确定,必须给予编辑人足够的新闻策划、组织、实施权力。编辑人可以指挥各部门记者的采访,并最终负责将报道落实到版面上。
编辑人制度分工明确、责任到位,可以有效缩短采编流程,降低协调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由于记者与编辑直接交流,减少线索通过部门主任转述造成的信息衰减和失真。编辑随时监控新闻进展,避免记者采访的盲目性,减少编辑无效劳动。
(二)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将策划贯彻到底
实行项目负责人制,意在鼓励编辑策划,并将编辑意图贯彻始终。简单地讲,项目负责人制就是谁发现的线索,谁最初提出的设想,就让谁负责到底。从制作详尽的策划方案,到组织记者采访,到调度版面、编辑稿件,并最终落实到版面上,全程由这名编辑负责。这样不仅可以责任到人,给项目负责人以压力,而且可以激发编辑的动力和创造力,增强项目负责人的成就感。
(三)设立白班编辑,实现新闻全天候策划
传统的夜班编辑模式限制了编辑策划的提前量,许多发生在白天的新闻,夜班编辑无法及时跟进策划,丧失了最佳的介入时机,导致后期制作的成本增高,更使新闻品质先天不足。因此,局部调整编辑的工作时间,成了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方法。白班编辑由此应运而生。
从夜班编辑中选拔策划、协调能力强的担任白班编辑,参与新闻线索的监控、梳理、评估,迅速形成策划,提前介入报道,将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新闻品质。
(四)改造采前会制度,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协调成本
目前,大多数报社实行采前会制度,但时间大都定在上午,存在许多弊端。
其一,上午记者的线索不能全面及时地反馈给主任,采前会上主任无法全面掌握线索,甚至经常无线索可谈,采前会也就流于形式。
其二,由于上午开会,夜班总编难以参加,不能及时了解线索并迅速就某一线索进行拍板策划。同时,主持采前会的总编难以与夜班总编有效沟通,将策划贯彻到底。
因此,必须对这一制度进行改造和完善。
1.编前会时间提前
将采前会时间推迟到中午12点或下午1点。这样夜班总编就可以参加,及时了解线索,迅速进行决策。同时,这时记者的线索大多数已经集中反馈了过来,便于值班总编全面了解情况。目前,现代快报等报纸已经采取这一措施,效果明显。
2.编辑参加采前会
编辑的参加,可以及时了解新闻线索,减少中间环节,提前介入到采访环节。值班总编和主任可以迅速指定编辑负责某一新闻的策划和组织协调工作。同时,编辑也可以将自己掌握的线索和策划选题在采前会上进行通报,以便值班总编迅速决断,编辑记者迅速执行。
(五)建立科学的策划激励机制
编辑策划在整个流程再造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发动机,是推动器。编辑的这种地位应该从制度上予以强化,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长期以来,编辑只负责把关、改稿、做题、画版,把新闻策划当成份外之事。搞策划要耗费大量的脑力体力,如果考核上不能适当体现编辑的这种劳动,策划与不策划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就会影响编辑参与策划的激情和动力。
科学的策划奖励机制应该让优秀编辑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给予激励。至少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改革考核办法,鼓励编辑策划
考核办法向优秀的策划型编辑倾斜,根据策划的质量,给予一定奖励,版面给予较高分值,由最了解情况的值班总编当天兑现。
2.包装名编辑,评选年度品牌编辑
大力包装优秀编辑,评选年度品牌编辑,授予荣誉称号。采取不同形式向业界、社会推介优秀编辑,使之成为报社的品牌,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知名度。
必须指出的是,本文主要论述的是编辑工作模式的创新,新闻品质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编辑的作用远远不够。事实上,记者的主观能动性和突破力永远是第一位的。对此,本文不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