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电影剧照/图) 《芳华》在网上引起热议,估计票房收入不错。越这样,我也就越不想去看了。拖到最后,因为妻子的缘故,还是去看了。谁知一看,竟也会止不住流泪。 无论是冯小刚,还是文工团里那些人,比起我们来都是“小一辈”:“文革”中的“老红卫兵”历来有些看不起当时的“红小兵”,何况电影里那些人连红小兵也算不上,总觉得他们其实对“文革”并不懂什么。当然,这指的是五十年前的此刻。五十年后的今天,观念上的偏见依旧,但再看《芳华》,却依然被带入到那个过去的时代,并与诸多的往事一起浮现在眼前,于是就为电影中的人物,其实也就是为自己的过去与现在,禁不住地心潮起伏,热泪盈眶。原因之一在于涉及这段历史的影视作品毕竟太少太少。 《芳华》的热议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触摸”到了几乎所有的江南app官方网站下载安装苹果作品都无法回避的四大主题,这就是历史、战争、爱与灵魂的救赎。这只消想想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和《复活》就一清二楚。由于侧重点不同,一部作品往往只能突出一个方面,而把其余几个方面隐在幕后,或只作为背景;《芳华》竟然差不多平均分配了前三大主题的分量,而只把“救赎”的问题作为了背景,这可能既是它如此引人注意的原因,也是它的失败之处。 无论是引人注意,还是失败,冯小刚其实对前三大主题也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可能既是他的工于心计,也可能真的就只能到此为止。他自己的能力限制住了他自己。 首先一个被“半遮面”,需要我们在看后去想想的一个主题就是历史。 看了《芳华》,我忽然感到,对过去发生的任何事(注意:是任何事),现在都很难叙述、评论。我们离不了历史,无非是因为历史可以使我们更好地认识现在,展望未来。由于对现在谈不上认识,所以历史也就只能这样马马虎虎地显示一下,只要大的道具、装饰上还说得过去,就不错了。不过我还是觉得在那个年代的部队文工团里,刘峰的发型还是太现代了一点。是不是文工团的演员们有些特殊?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战士,也包括我们自己,都是不可能留着那样一头茂密而又浪漫的发型的。 在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叙述历史的情况下,冯小刚关于1942的悲惨、集结号的悲壮与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毕竟做出了某种具有震撼性的展示,这本身就显示出他的不同凡响。 有人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反战。有些道理。电影中全然没有了1979年那场战争的来由,谁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去打仗,在这一意义上,可以把它理解为一部“反战”的影片:只展示战争本身的残酷与血腥,不存在正义、非正义之类的区分,英勇、献身只是战争中的“好战士”本能的表现,就此而论,电影还是要让我们去想更多的问题。想到了这些被隐在幕后的实情,仅就这部电影所正面显示的战争本身而言,包括一眼望不到边的墓地和这些“战斗英雄”们在战后的种种遭遇,人们就会想到一个“反战”的主题。但刘峰的“好”显然并未上升到这一层次;也就是说,上升不到人性本身、包括对方也作为人在战争中所蒙受的蒙蔽与戕害。 当然,在那个年代,那种环境下,最不得不消隐、但实际上又真正构成这部电影的贯穿始终的主题的,还是爱。 许多人都注意并讨论了“触摸”的问题。这种行为,比如在对方脸上亲一下,在身体上搂抱一下,在那个年代都可以算作五类分子中的“坏分子”了,特别是在部队。但电影显然故意以隐秘的情色画面大大诱惑并满足了一下当时的战士和现在的观众。无论对冯小刚,还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我们,这都是一种迟到了的心灵与肉体的双重补偿。部队文工团,都是挑选出来的俊男美女,在那个年龄,由于“爱”、“吻”、“抚摸”这些词语的消失,类似的行为其实都不会了,也不知道该怎么表现。但情欲和冲动还在。这种情欲与冲动是盲目的,所以刘峰会喜欢上林丁丁一点都不奇怪;而何小萍喜欢上刘峰,倒有着更多的理由和原因。从小到大就未得到过爱的何小萍,在部队文工团里更感受到了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歧视、欺凌与侮辱。所以,真正的救赎就在于我们不得不认真想想:取代了“阶级斗争”这一残酷可怕概念的实际上的“人与人的斗争”到底是什么、发生在哪里?我们为什么依旧那么喜欢对立、抗拒、斗争、势不两立和你死我活?就是在革命大家庭里,人性中的妒忌也仍然会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最基本的式样还是以某种看似先天的不公来炫耀或夸大人与人的不平等。电影中几个“出身高贵”的女兵对何小萍的人格侮辱堪称惊天动地。可是我们长期以来都未予以注意。这里面其实涉及到的也就是我在《尊严论》中所讨论到的问题。如果我们都没有人格、尊严之类的概念,那么也就等于只配等同于还生活在“丛林世界”中的动物。 电影真正让人流泪的地方就在于:在一个如此冷漠、暗淡(与电影中那些巨大的画像、标语和表演形成鲜明的反差)而又有着或明或暗的“丛林法则”的世界中,哪怕只是轻轻拥抱一下,对一个荒芜以致苍凉的心灵来说到底有多珍贵。于是,我们也就体会到了什么都可以不在乎,人们追求的也不是吃饱、温暖、享乐,而是感情的传递,是尊重与友爱。把“友爱”再具体一下,也就是作为个体的人所要获得的个体的爱。这与集体主义无关,也与上级的“关爱”无关。 电影能做到这一步已经不容易、不简单了。我们不能不佩服冯小刚对人世间情感究为何物的感受性,这种感受性显然已经远远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心机”。而且,我们几乎也就没有必要去讨论这部电影对我们这代人这几十年间在滑稽、无奈与悲凉之路上所可能达到的反思与揭示了。 有这部电影放在那里,在人们获得美的感受的同时,还能为之而流泪,那怕这种感受事后想来可笑,甚至觉得自己的眼泪也太显得廉价,但不管怎么样,当人第一遍看时,那种感动还是真实的;而且我相信,我是不会再去看第二遍了。 为什么? 因为我真的不想再回到过去那个年代。 (作者原题《历史、战争,爱与救赎》,现题为编者所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