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夏之民生 图/西安旧事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安民生百货大楼是响当当的中国名牌,是全国十大百货商店,也是西安首屈一指的大型百货商店,去民生购物是万千家庭的荣耀与向往,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著名作家路遥曾说过一句话:“每个城市都有一些令他的全体居民值得骄傲的楼。”这个楼不是钟楼和鼓楼,而是专指号称“西北第一楼”的民生百货大楼。 民生百货大楼位于解放路东侧东二路北,一座简朴庄重的苏式建筑,两边微凸、北楼和主楼为四层,南楼三层,时代特征明显,以致建成不到十年便与钟楼邮电大楼、西华门报话大楼、西安人民大厦、北大街人民剧院、西安火车站主楼、东大街中山大楼等建筑被评选为“西安十大建筑”。 民生百货大楼主楼南北两边各有一组又宽又高的玻璃弹簧木门,上面的油漆和镜子一般明光铮亮。中间巨大橱窗摆着并不充裕的物品,楼前诺大的广场一半停放自行车,一半是平时学雷锋做各类活动的地方。这座当时面积约3000平米营业大楼非常气派,堪称西安地标式建筑。它是1958年花了40万元建设的,短短30年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计划江南app官方入口最新版本下载时期屡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朱俊杰一家合影 图/@严建设 如果你现在百度收索民生百货大楼的话,有一张黑白的全家福图片就会跃然而出,那是时任民生百货党委书记朱俊杰一家5口人在楼前的合影,是当时的售货员严建设拍摄的。从照片的画面可以看出是“十大”召开后不久拍摄的,从被拍人的衣着不难看出是秋天,时代气息非常浓郁。民生不仅有这样的影像记录,还少不了故事。 一个来自广东的民生人的故事 1965年,一名来自广东省台山县的25岁青年李惠渠,在西安当兵服役届满后复转到了民生百货大楼,这是多少进步青年梦寐以求的工作!由于他家庭成分好、文化高,在部队得到锻炼、并入了党,初来乍到被分配到某部门做主任,后因其广东语言太重沟通不畅,自己多次请愿到一线当工人,遂被分配到与民生摄影部一墙之隔的自行车组,随后一直当组长。 工作四年后,经人介绍与在国棉四厂工作的女工陈梅花结为伉俪。我家与梅花姐家是邻居,从他们开始恋爱到结婚,我们就非常熟悉。这位操着一口广东普通话的大哥哥,长着一张典型的广东脸,体态较瘦,孤身一人在西安,待人非常亲和,所以大家都亲切的称之为“小李子”。 柜台里的年轻人 图/@严建设 我找“小李子”就是为了索要他们组装自行车后废弃的车锁盒子。那时候六七岁屁事不懂,知道李哥在那里工作,时不时就跑过去喊一声“小李子,给我拿个纸盒子。”每每这时,他都会和蔼的说:“你先到外边等着,这辆车子装好后就给你。”就这样,不知叫了多少句“小李子”,要了多少纸盒子,年少无知给李哥添的麻烦无以累计,但与民生的交集却从那时开始。后来才知道,那时自行车畅销,而组装由于工具、人员等原因,每人每天最多装5辆,所以有时候连吃饭、说话都没有时间,我不知耽误了他多少时间! 后来上学,买本子、买笔墨都要去民生,因为这里不仅宽敞、明亮,还有许多自己想买却一直买不起的向往,比如乒乓球拍、篮球等,买不起常常看看也是一种慰籍。 民生北楼的一层是冷饮店,与南楼摄影部对称。每到夏季,高脚杯里泛着淡黄奶油的冰激凌令人垂涎,父亲总说我体弱不能吃凉食,所以总与冰激凌无缘。到是一楼西侧偏南的食品柜是我常常光顾的地方,这里有海红干、葡萄干、糖果等零食,2毛一盒(烟盒大小)的葡萄干那个香甜,如今再也找不到。 记得,小时候随母亲去民生大多是扯布,那时布料组在北门一进门左手靠北墙一排柜台,选好布(其实就没啥可选)后,给了布票交了钱要唱收唱付,我一直等着想看她们怎么“唱”,但始终没有人唱,只说了收了多少要找多少的话。随后,把钱票用夹子一加,顺着头顶铁丝线“划拉”到收银台。收银台是一个用木头围起来的像个小碉堡似的方形独立柜台,人从一侧小门进去,关闭后顺着木梯坐在上面,高高的可以看清来自四面的账夹。收银员盖章找零后喊一声后再“划拉”回来,这单买卖就成了。 那时候的民生就是“大杂烩”要啥有啥 那时候,虽然民生很洋气,但冬无暖气、夏无空调,冬天一到,所有大门上就被厚厚的军绿色棉门帘蒙着,营业大厅里放着多个一人高的铸铁炉子,烧着钢碳,外边围一圈铁围栏,人们老远就感觉到它的温暖,炉子上面的白铁皮烟充长长的连在一起通向门外。说实话,里边空气真的不好,呆时间长了就会感到憋闷。 我家的大件是从1974年开始置的,先是父亲花二三十元买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让我听新闻成为一种乐趣。1975年二姐上班需要自行车,就托人搞票弄了辆红旗“28”加重自行车,我就是从“套腿”开始学骑而一发不可收拾。再就是一台12寸的飞鹿牌电扇,到了夏天再不用扇蒲扇了,这三样东西是我家最早的大件和家用电器,都是走后门托熟人在民生买的。 到了80年代,民生迎来第二春。“三转一响一咔擦”也开始流行,而服装除了灰蓝绿外,咖啡、烟灰、白色逐渐流行,全毛中山装也开始走俏,分、点布票等票证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对生活用品的需求一下子放开了。 那时宝成烟一毛九,大雁塔烟两毛六,一双牛头牌皮鞋卖十几元,的确良衬衣10元,涤卡制服20元左右,涤纶外套不到40元,凤凰自行车168元,全钢防震的17钻上海牌手表125元,海燕牌的黑白电视机售价386.5元,还能分期付款。即便物品逐渐丰富,但仍然是供不应求。穷了几十年,人们对物质的需求严重欠缺,所以抢购是80年代比较突出的现象。 80年代初,我在搪瓷厂包装车间做临时工,那时受到经商思潮影响总想做生意,于是在1982年用母亲名义领了个体营业执照。那时民生也有了进货自主权,可以直接从全国各地工厂进货。像骆驼牌搪瓷、山丹丹洗衣粉、中华牌肥皂、一印二印的花布就不用去三级站采购了。 我就是在这个时候认识了来厂采购的民生搪瓷组组长丁桂枝师傅,每次库房没有货时她就来车间要,见到我总是笑眯眯问有无货,只要有货我就帮她送到货场,我有时需要一些紧俏货时也会找她调剂。后来,去民生闲转,只要看到骆驼牌搪瓷,心理总是暖暖的。在那个时期结婚的人们,都会收到印着双喜字样的骆驼牌面盆和高脚痰盂,这两样东西加起来不足6元,但在那时却十分抢手。 民生引导解放路广告大战 1989年底,经过几年建设,一个全新的民生在原址矗力起来,它像一艘即将远航的巨轮,停泊在解放路上…… 新民生甫一开业,当年(1990年)销售便过了亿元大关,人们从电视广告中渐渐认识并适应了民生的引导(消费)。“你拍一我拍一,民生大楼有电梯……你拍五我拍五,民生信誉不含糊;你拍六我拍六,民生大楼逛不够;你拍七我拍七,民生销售登云梯;你拍八我拍八,民生服务顶呱呱;你拍九我拍九,民生商品样样有;你拍十我拍十,民生货真价又实。”这个广告在不仅走火当时荧屏,还在街头巷尾不时传唱,脍炙人口。有意思的是,当时民生的电梯都是上行的,而无下行,足见新民生纳客之急迫!后来有人提了意见,才形成今天有上有下的局面。 接下来“民生献爱心,让利大酬宾”、“诚招天下客,情从民生来”、“风风雨雨三十六年,民生集团历经沧桑走向辉煌”、“一团和气做根本,三尺柜台系民生”等各种平面、立体广告铺天盖地,俨然进入“无人”之境,民生的积极出击赢来的是1994年的4.5亿销售额,在西北摇了铃。 受民生电视广告启发,北侧隔了两条马路的招商广场,每天在“一团和气做根本,三尺柜台系民生”广告之后推出了“三尺柜台长又长,物美价廉在招商”,让解放路商业广告大战白热化。 民生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他们又成功的将餐饮引入卖场,这在当时也算始作俑者。然后进军酒店、广告业,成功将业态拉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做了行之有效的铺垫。 再后来,我家的洗衣机、冰箱、油烟机、淋浴器……等一应家用电器都出自民生,这是一份信任,也是一份老西安人对民生的情感。 那些年假冒伪劣到处横行,西安坊间盛传一句话:“你要买真货好货吗?到民生去。”民生坚持恪守“货真价实童叟无欺”,使之成为连接顾客和卖家的唯一纽带。 长安君曰:民生今年61华诞,奢华的卖场替代不了一代人的精神寄托,他们注视着民生巨轮的远航,眼前常常浮现出那个曾经的红砖老楼。年届79岁的李惠渠老人不时在民生一隅的广场上默默注视着这个曾经熟悉又陌生的建筑,他把一生献给了这里…… 这些即将逝去的历史不应被淹没,《西安旧事》理当浓墨重彩的去写,作为向一个时代的致敬。 长安君与马永庆先生(左) 图/@西安旧事 后记:2000年后新浪微博开始盛行,在微博上我与时任民生集团董事长马永庆先生结缘,2013年9月1日首次见面。这天正是(解放路)大商新玛特在西安经营41个月后关张的日子,不由得就此问题向马董请教。马董说:“新玛特开业时我们很高兴,他们搞了好多促销活动都很有效,人们在新玛特吃了喝了看了(电影)就过马路来(民生)把东西一买,高高兴兴的回了。新玛特的关张不是什么坏事,至少给综合体过剩和盲目经营的人们敲了警钟。” 6年后,当我们重新审视解放路时才发现,昔日的繁华已经远去,互联网和新零售的脚步纷踏而来,不管民生如今的境况如何,她所承载一代西安人的记忆即可使“民生”永驻人心。(本文部分文字引用严建设“老照片回顾西安民生百货30年”一文,在此致谢!) |